华东某专业照明公司(简称 G 企业)深耕商照与户外灯具,年产值约 12 亿元。2022 年以前,G 企业依靠“大批量、少品种”策略:一条产线一次排产 3 万盏同款路灯,交期 60 天,库存周转 110 天。随着城市更新、文旅夜游兴起,客户开始要求“千灯千面”:每批 300~800 盏,却要 7 种配光、5 种色温、3 种外壳颜色,交期压缩至 18 天。原有模式瞬间失灵:仓库积压 2.3 亿元成品,呆滞灯壳 40 万件,资金链频频告急。2023 年 2 月,G 企业与某咨询团队签订 8 个月“柔性智造”项目,誓要在不增加硬件投入的前提下,让“小批多样”也能盈利。
第一步:需求解码——把“客户语言”翻译成“工厂节拍”
顾问团队用 5 天时间走访 21 位核心客户,提炼出 9 种“典型场景”:道路、隧道、景观、体育、工业、仓储、零售、办公、酒店。随后把 180 种灯具拆成 18 个功能模块、260 颗关键物料,给每颗物料设定“最大-最小库存”与“经济补货点”。
最终输出“18 天交期倒排节拍”:
• 客户确认图纸 1 天
• 物料齐套 2 天
• 贴片+测试 3 天
• 总装+老化 4 天
• 包装发运 1 天
计划冻结点从“月度”改为“周滚动+日锁定”,预测准确率由 54% 提升到 89%。

第二步:产线重塑——把“长流水线”切成“乐高单元”
原有 150 米长流水线专做单一型号,“换型一次停 6 小时”。项目组将其拆成 6 条 U 形单元,每条单元仅 18 米,配置贴片机、激光打标、在线 AOI、自动锁螺丝机、小型老化架。
• 工装夹具全部快换化:颜色切换 8 分钟,配光切换 15 分钟;
• AGV 按节拍配送灯板、透镜、电源,搬运距离缩短 65%;
• 每条单元预留 2 个空位,可临时插入“爆款”工装。
结果:换型次数从每月 6 次提升到 42 次,而换型总时长反而下降 60%,小批订单人均小时产出提升 31%。

第三步:数智底座——让“每盏灯都有身份证”
• 灯板、电源、透镜全部贴二维码,扫码即可查看批次、色温、配光曲线、寿命预测;
• 关键设备加装 IoT 盒子,实时回传贴片抛料率、老化房温度曲线、锁螺丝扭矩;
• 建立“小时产能”电子看板:低于节拍 92% 触发安灯,10 分钟内现场响应;
• 异常关闭率 96%,重复异常下降 82%。
一次欧洲客户投诉“色温漂移”,通过扫码 3 分钟锁定同批次 2147 盏灯,24 小时内完成召回,避免了 30 万美元的索赔。

第四步:库存瘦身——把“成品山”变成“缓冲池”
• 成品 ABC 分级:A 类 5 天、B 类 2 天、C 类 0 天;
• 关键透镜、电源与 8 家供应商建立 VMI,库存从 30 天降至 7 天;
• 每月末举办“呆料复活市集”,将可替代呆滞物料优先用于新品试制。
8 个月后,成品库存从 2.3 亿元降至 7800 万元,释放现金流 1.52 亿元。

第五步:人才升级——让“单能工”成为“多面手”
• 建立“一人三岗”机制:操作工需掌握贴片、测试、包装;
• VR 模拟培训 2 天即可上岗,多能工比例从 18% 提升到 61%;
• 产线员工收入与节拍达成率、一次合格率挂钩,人均产值提升 43%,离职率下降 27%。

成效
8 个月后,G 企业在不新增设备、人员减少 3% 的情况下,实现:
• 平均交期 17.5 天(-71%);
• 库存金额 7800 万元(-66%);
• 一次直通率 99.3%(+4.7%);
• 现金流周期缩短 33 天;
• 小批定制订单占比由 12% 提升至 58%,边际利润反而提高 5.4 个百分点。
客户从“每天电话催交期”变为“主动提前 4 周共享新品方案”。G 企业用事实证明了:在照明行业,“千灯千面”也能准时、低库存、稳盈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