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三角一家年产500万只硬箱与软包的工厂(简称B厂),长期以“大批量、少花色”模式为主:单款3万只、交期60天。2023年,跨境电商与小众设计崛起:
订单批量骤降至200–500只;
面料、配色、五金件组合从50种激增至600种;
客户要求9天交货。
仓库随即堆满箱体、拉杆、里布,库存金额高达1.3亿元,现金流紧绷。2023年3月,B厂携手外部顾问团队启动“9天快反”项目,限8个月完成,且不得新增整厂设备。

一、需求解码:把“月计划”切成“日节拍”
文武老师以9天交期为终点,倒推节拍:
– 面料激光裁切 1天
– 硬箱吸塑/软包开料 1天
– 针车+组装 3天
– 五金装配+质检 1天
– 包装出货 1天
系统每6小时滚动运算,冻结点前移24小时;插单15分钟完成重排,预测准确率由46%提升到92%。

二、产线重构:把“长拉线”切成“蜂巢单元”
将5条120米长拉拆解为25条15米“蜂巢单元”,每单元专做1个箱体族;
模板、压脚、铆钉治具全部快换化,换款时间由150分钟降至18分钟;
AGV按节拍配送板材与五金,搬运距离缩短60%,在制品由22万只降至6万只。

三、数智底座:让“每只箱子会说话”
箱体、里布、五金全部贴二维码,扫码即可追溯面料缸号、铆钉批次;
关键工位加装IoT盒子,实时回传针车转速、吸塑温度、铆钉扭矩;
建立“小时产能”电子看板:低于节拍94%触发安灯,8分钟响应。
8个月后,一次合格率从96.5%提升到99.3%,返修率下降73%。

四、库存瘦身:把“料件山”变成“流动池”
1.3亿元物料全部“一物一码”,扫码即知库存、在途、替代料;
与6家面料厂、4家五金厂建立VMI仓,关键材料库存从40天降至6天;
每月“呆滞复活日”将可替代面料优先用于新品打样,呆滞金额从3200万元降至650万元。

五、人才升级:让“单能工”变“多能工”
建立“一人三岗”机制:员工需掌握裁切、针车、五金装配;
VR培训2天即可上岗,多能工比例从14%提升到71%;
员工收入与节拍达成率、一次合格率挂钩,人均产值提升41%,离职率下降27%。

成果
8个月后,B厂在设备零新增、人员减少5%的情况下:
平均交期6.8天(-89%);
库存金额6500万元(-50%);
一次合格率99.3%(+2.8%);
现金流周期缩短34天。
通过文武老师的辅导客户从“每日催货”变为“提前两周共享新品配色”,B厂用数据证明:在箱包快反时代,小单也能9天稳交付、低库存、稳盈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