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背景
华中某数控机床整机厂(下称E工厂)主营立式加工中心与车铣复合机,年产1200台。2022年起,市场风向突变:
大单比例从70%降到25%,小批定制成为主流;
客户平均交期由75天压缩至30天;
关键铸件、导轨、数控系统价格波动剧烈,利润被侵蚀8%。
过去“大马拉小车”的流水线模式开始失灵,E工厂决定借助文武咨询团队,用8个月完成一次“柔性快反”改造。

二、诊断:三大瓶颈
1.计划瓶颈:月度滚动计划与周度插单无法衔接,生产部每天“救火”;
2.产能瓶颈:关键工序集中在一台龙门五面体,瓶颈设备利用率仅51%;
3.物流瓶颈:零件跨车间搬运距离长,单台机床总搬运里程2.7km,在制品堆积如山。

三、方案:三步走
1.节拍拆分——把“月计划”切成“周节拍”
以30天交期为基准,倒推装配节拍2.5天/台;
将整机拆成9大模块、117个功能单元,每个单元设定标准工时;
建立“冻结7天、滚动7天、预测14天”的三级计划,插单只需在冻结期外一键重排。
结果:生产准备周期从14天降至5天,插单响应由10天缩至3天。
2.单元布局——让零件“顺流不回头”
以瓶颈工序为中心,将4跨车间重新划分成6条L形单元线;
单元内配置立加、卧加、磨床、三坐标检测,实现“一个流”作业;
引入AGV牵引料车,按节拍自动补料,搬运距离缩短62%。
结果:在制品库存从3700万元降至1500万元,现场周转天数由38天降至16天。
3.数据穿透——让每台设备“开口说话”
关键设备安装IoT模块,实时回传主轴负载、温度、故障代码;
建立“小时产能”电子看板:绿、黄、红三色预警,低于节拍90%自动推送班组长;
每日17:00召开10分钟“数据站会”,只谈三个指标:小时产能、异常关闭、明日瓶颈。
结果:瓶颈设备利用率从51%提升到79%,设备故障停机时长下降40%。

四、配套动作
1.快换工装
将刀库、夹具、零点定位系统模块化,换型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45分钟;
建立“工装超市”,每个单元按节拍预置工装,扫码领用、归还自动盘点。
2.采购协同
与8家核心铸件厂建立VMI仓,库存位共享,安全库存从21天降到9天;
引入“价格触发器”,原材料波动超5%自动预警,提前锁价或调整报价。
3.人才复用
建立“一人三岗”机制:操作工掌握加工、检测、简单维修;
用VR模拟培训2周即可上岗,多能工比例从12%提升到46%。

五、成效
8个月后,E工厂用同样厂房、人员减少5%的情况下,实现:
平均交期28天(-63%);
月产台数从100台提升到145台(+45%);
在制品库存1500万元(-59%);
边际利润率提升6.2个百分点。

客户从“每天电话催货”变为“每周共享预测”,E工厂第一次可以底气十足地告诉市场:“再小的单再急的单,也能稳赚。”